涨知识中国人遗忘了千年的奶茶文明,就是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华文明是二元文明。

围绕着毫米等量降水线,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一直对立共生,此消彼长,并相互融合。

茶与奶二者,在饮食层面很好地代表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喜好和特征,而发源于中国的奶茶,则见证了这个国家版图扩张变迁、民族交流融合的宏伟历史。

它是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餐桌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对全世界深远影响的典型例证。

奶茶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历史

1

茶叶从南向北传播

最初可能只在于提供咖啡因

茶叶的饮用,传说由神农氏发明,然而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神农氏,可能根本没有见过原生于中国云贵高原的茶树。

原始的茶树,都是大乔木/拍摄:茶丐

但茶药同源的传说却是可信的,农耕文明对一切地里长出来的东西都带着天然的好感,可以吃的,被我们变成了谷物、蔬菜和水果;不能吃的,则用复杂的炮制工序,变成中草药。

茶/pixabay

带着苦味的各类茶鲜叶,原本并不适宜食用,只能用于制药。但先民们很快发现,即便没生病,吃了茶制品后,也能让人感到兴奋和愉悦。

若干年后,德先生和赛先生让中国人明白,这种使人愉悦的东西,名叫咖啡因。

冲泡茶/拍摄:紫笋

和烟草、咖啡一样,让人愉悦的植物,总会有人工栽种的价值。

来自南方山区的茶树,随着中原王朝的扩张,也向北快速传播。到西汉宣帝时期,王褒的《僮约》出现了“武阳买荼”和“烹荼尽具”的表述,这里的“荼”指的就是茶,这说明当时茶叶已成为商品,在长安街头上市交易。

到了三国,张揖在《广雅》中详尽描述了鲜叶紧压成饼的制茶方式:干燥紧压,为的是运输和保存,这说明最晚到了汉末,茶叶已经传播到了不适宜种植茶树的地区。

茶饼

同时,《广雅》中还第一次出现了茶叶的吃法:先炙烤饼茶,捣碾成末,放入碗中以沸汤冲泡,然后加佐料混煮羹饮。

这里的佐料很有意思,包括盐、花椒、姜、葱和陈皮。很显然,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欣赏茶香茶味的能力:盐提供滋味、大料提供香味,茶的参与,只是为了提供让人愉悦的咖啡因。

用各种香料煮成的茶

用茶叶煮一锅咸汤,看似黑暗料理,但却在无形中,奠定了千年后奶茶的风格与走向。

2

奶,跟着游牧民族南下

备受欢迎

与茶叶的传播同步,奶,也不停地经由游牧民族扩张的步伐南下,冲击着中原的饮食文化。

这种获取成本不高、营养丰富、饱腹感强、口感香浓顺滑,且极易入菜烹调的的畜牧业副产品,出现在获取肉类蛋白难度较高的古代农耕文明面前,可想而知,会受到多么热烈的欢迎。

牛奶/pixabay

伟大的民族,在学习与包容方面总有着相似之处。前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有北魏孝文帝更姓易服,在八百年的时光里,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已经充分了解、学习了对方的生活方式。

到了南北朝中叶,《齐民要术》成书的时代,汉族士子已经可以详细而准确地记载各种乳制品的制作方法。

这其中,包括“煎炼乳”(浓缩奶);“熬干奶”(奶粉);“除去上浮物奶”(脱脂奶);“醍醐”(精炼奶的一种,类似酥油);“酥”(奶油);“酪”(黄油或酸奶酪)等。

显而易见,今天各种奶制品的雏形,在年前,已然流行于中原地区。

各种奶制品

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却常常被人忽视:南朝的士族王肃,因为卷入宗室内乱,叛逃北魏。一开始他吃不惯北方的饮食,“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但几年后,他就慢慢适应,还对人说“茶为酪奴”。

这四个字,常常被人解读为王肃忘本,贬低茶叶,抬高乳制品的证据。但事实上,“奴”在汉语里并非完全贬义,这个字还有“贴身伴侣”的意思。

如果王肃本意说的是“茶是奶的伴侣”,那么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奶茶的记载。它比十六世纪奥地利人发明奶制品作为咖啡伴侣,足足早了年。

3

奶与茶的融合

也是文化的融合

在东汉分崩离析的多年后,隋唐的统一,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强大时代,也给了奶与茶新的融合理由。

收复西域,开设四镇都护府;经略漠北,攻灭回纥。李唐王朝,开拓了前无古人的疆域,也从客观上加速了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和西北游牧文明的融合。

喀什老茶馆惬意的午后/拍摄高远

大量奶制品经由西域的胡人、北方的牧民,带进当时的国际大都市长安,并与茶叶发生了历史性的大碰撞。

李繁在《邺侯祖传》中记载:“皇孙奉节王煎加酥椒之类,求泌作诗,泌日: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

酥,就是奶油,椒,就是花椒;奶茶混合搅拌后出现的奶泡,则被诗人比喻为“琉璃眼”。可见奶与茶混合的饮品,是唐代长安的风尚。

用“琉璃眼”形容奶茶里的奶泡,真是文艺又浪漫

时至今日,流行于蒙古地区和新疆地区的咸奶茶,保留了大量中国古人饮茶时加盐、加香料的习俗。

与其说它们是异域风情,倒不如认为,这些原本不产茶的地方,凝固了大唐盛世的赫赫武功。

唐朝的另一件值得一提的历史,是与吐蕃的交流和争斗。这个雪域高原空前绝后的强大政权,几乎伴随了唐朝的整个历史。频发的攻伐拉锯,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也为元以后青藏高原纳入中华版图奠定了基础。

晚唐之后,中原政权与吐蕃政权逐步和解,藏区与内地的贸易日渐频繁。

内地产的茶叶,能够有效缓解藏区肉食为主引起的肠胃不适,同时,茶对于很多牧业区民众来说,同样也是维生素的重要来源,所以大受藏区贵族的欢迎。

宋代著名的茶马古道,就是内地与藏区茶马互易的产物。它进一步培养了藏区平民喝茶的习惯,到了近代,有学术论文中已经出现这样的记述:“藏族不论贫富,每日至少饮茶五六次,每次每人必十数碗,故藏区有汉族饭饱腹,藏家茶饱肚之说。”

早期茶马古道流通的多是黑茶/拍摄紫笋

但藏区与内地在地理环境上有一个重大的差别:海拔。平均0米以上的海拔,导致了水的沸点不到90℃。水温不够,就需要烧煮更长的时间,让茶叶中的咖啡因充分析出。

在燃料不足的古代,奶与茶分开加热消毒会被视作浪费。如果把奶与茶一起久煮,则会让茶叶中的鞣酸与奶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产生气味难闻、不利消化的鞣酸蛋白。

这是阻碍藏区诞生奶茶的一道无形的障碍,但聪明的藏区先民发现,如果只用酥油——也就是煮奶时搜集起来的奶皮,参与煮茶的过程,难闻的气味就会大大减少,口感也会改进。

酥油

其实,酥油就是奶中的乳脂,它几乎不含乳蛋白,极高的热量也符合藏区百姓应对寒冷环境的需求。

再后来,随着技术改进,酥油茶桶的发明,削弱了煮茶的过程,重在“打”。

于是,酥油茶这种滋味浓、热量高、能提神的饮品,成了藏区千百年来最重要的饮食文化图腾,也是世界奶茶谱系中最独特的一支。

4

奶茶的地位变化

中式奶茶逐渐没落

在奶茶向西、向北不停传播流变的时候,中国人自身对它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中晚唐时期,茶圣陆羽,和他的《茶经》横空出世,一改前代加料煎煮的制茶工艺,蒸青、炙烤、碾末、煎煮的“清饮”,成了茶主流的饮用方式,并为后世中国茶文化奠定了发展方向,为炒茶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宋代刘松年《撵茶图》

客观上来说,唐宋时代诗词、书画等士大夫文化的发展,让原本尚武勇敢的汉文化变得越来越文弱谦恭。

相比于直截了当地萃取茶里的咖啡因,并加盐和香料饮用的方式,中国人的审美在中唐之后逐渐倾向于含而不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地欣赏茶本身的原香原味。

淡雅的茶汤/拍摄紫笋

中式奶茶,在这种社会氛围下,逐渐走向没落。到了北宋,苏辙在《和子瞻煎茶》里这样写道:“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

一个“俚”字,一个“挎”字,对奶茶的不屑态度溢于言表。

奶茶在中国逐渐走向没落

有意思的是,从唐代起与中国开始交流,大量派出遣唐使的日本,学习了当时文人士子“清饮”的喝茶风尚,并带回本国,在后来的岁月里发展出了茶道。

如果日本遣唐使们早一百年登陆中国,了解了中国前代更加源远流长和蔚然大观的咸茶、奶茶历史,那么今天世界上对于“茶道”的定义,恐怕就要重新改写。

点茶/rf.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subdf.com/afhhy/192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