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青年才俊也好,大爷大妈也罢,乌泱泱的一群人,总是会聚集在路边,磕着瓜子聊着天。这在当地,是随处可见的咖啡店日常。
在越南塑料矮凳旁,折叠桌上的那杯咖啡,是从法国传进来的。原本该出现在阳伞底、小圆桌上的它,
年,法军入侵。离不开咖啡的法国人,看上了这里的湿热气候,在本地大量种上了咖啡豆。在将近年的殖民期间,喝咖啡的习惯,渐渐“侵入”越南人的生活。
当地产出的豆类,咖啡因含量高,味道苦涩。法国人有办法,他们加入新鲜牛奶,做成拿铁或是卡布奇诺,去除越南咖啡中的一丝辛辣和杂味。但对那时的越南人来说,鲜牛奶可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又贵又难保存,甚至有钱都很难买到。
加炼乳,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但直到年,
阮文讲,为了让平民们尝一口鲜,他把鸡蛋打成黄色奶油状,替代了卡布奇诺的那层奶泡。
阮老板的配方很简单。一两个鸡蛋,一把勺子或一根筷子,撒上糖和炼奶,充分搅拌,倒在咖啡上。绵密的蛋黄泡沫,撞上了极尽苦涩的黑咖啡,而让咖啡变得香甜。
很快,这杯特调的“越南卡布奇诺”红遍北越,阮老板也从酒店辞职,开始专注于这杯“贫民咖啡”。在阮先生儿子经营下,如今的店铺变得更现代化。但无论如何,越南咖啡标配的低矮桌凳,是怎么都少不了的。
法国人终于离开了越南,咖啡却永远地留了下来,在近百年的岁月中逐渐变形,最终以平民饮料的形式,融入到每个越南人的日常中。不管爱喝还是不爱喝,坐在街边和朋友打发时间,买一杯咖啡聊天聊地,总是当地人的第一选择。
有些人瞄准了这个市场,一批批装修精美的咖啡店,逐渐进驻越南。然而,街头巷尾的咖啡摊,依旧挤满了人,并未受到什么影响。高档的环境,从来不是越南人在意的。
连制作咖啡的主体工具,都没有被咖啡机取代。越南的咖啡店还用着百年前法国人传来的滤杯。一杯正宗的越南咖啡,玻璃杯上必放一个滤壶,杯底必沉着乳白色的炼奶。
反正他们不赶时间。挑一条喜欢的街道,选一张小板凳坐在街头。在等待咖啡滴满的十分钟里,或静静地望着车来车往,或三五人围桌而坐,磕着瓜子聊天,这就是他们的星巴克。
越南式的咖啡,从穷苦的殖民时期走出来,也没有随着经济改善而消失,真正从贫民走向平民。流动手推车的塑料瓶中,街头巷尾的矮桌上的它,从未缺席。
这些咖啡店,有种不会打烊的奇妙感:不管是清晨5点起床,还是午夜12点晚归,总能看到街边的老板,在咖啡冒出的热气中,忙碌地擦桌子摆凳子。咖啡配上散落一地的瓜子壳,就是老百姓的日常。
这杯平民饮料,在漫长的殖民岁月里,慢慢滴入杯中。
在这么一杯“土创”饮料中,我已经分不清了。但正像这咖啡加炼乳,混溶于一体,存在于生活,还有啥分清的必要呢?
(来源:那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