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冻干,绝对是懒人的福音。
不用切就能食用,除了没有水分,其他与正儿八经的水果几乎没差别。
它们都是通过冻干技术制成,在去除水分的同时,足足保留95%左右的营养。
冻干技术的英文俗称为“Freeze-dried”,直译便是冷冻干燥。
要论起冻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年以前。
有趣的是,为了便于存储食物,在美洲、亚洲和北欧各自发展出了自己的冻干土法。
美洲秘鲁地区的特有食物“Chu?o”,就是自古传承下来的冻干土豆。
在还没有科技加持的古代,原住民全靠阳光和寒冷。
安第斯山脉的寒冷使土豆冻结、6月的太阳再使其解冻蒸发,再用脚踩出多余水分,制成冻干食物。
在收成不佳的过去,Chu?o能让他们全年吃得饱。
白色的Chu?o:浸泡在冰冷的河流中,再晒干而制成
而在大西洋彼岸,北欧的维京人使用类似的技术来保存鳕鱼。
他们建造了三角形的木架,用于制作冻鱼干。
这种土法能让鱼类保存长达两年,在当时来说已经很不可思议。
无独有偶,距今数百年前,一位日本僧侣利用高山低压干冷的环境,制作了名为作“koyadofu”的豆腐。
这些利用自然的土法,许多至今盛行。
而冻干技术进入科学领域,却已经是年。
这一年,德国病理学家理查德·阿尔特曼(RichardAltmann)在进行线粒体研究时,设计了一种可用于冷冻干燥的方法与配套设备。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该方法难以复制,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都几乎没被注意到。
理查德·阿尔特曼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会是冻干技术的重要转折点。
在前线,输血是伤员治疗中的重要一环。
但缺少保存血液的方法,采集到的全血只能冷藏,即便是这样也需要尽快使用。
苛刻的储存条件,导致治疗时常出现血液供应不及的情况。
前线需求紧迫,血液保存的研究,自然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血液在体外环境下,蛋白质会被微生物降解。
而用当时的工业技术处理,也会导致蛋白质结构被破坏,发生变性。
唯有克服变性与降解,才能极大提高血液的储存时间。
降低含水量,能减少微生物滋生。
这在当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例如加热干燥、风干等常规干燥手段,早在商业得到运用。
要如何沥干血液中的水,又能不使其变性?
年,一个美国专利中,首次提到了真空条件下的冷冻干燥,引起了科学家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