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酷暑三伏天要问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莫过于吹着空调、风扇吃着冰西瓜、冰淇淋等冰品舒舒服服地瘫着看小编的推送啦!
当然,如果能再来一杯冰的"肥宅快乐水"就更好了!
有句俗话说得好:
“枯藤老树昏鸦,葛优同款沙发。”
在这炎炎夏日,后面还可以加上一句:
“空调网络西瓜,雪糕啤酒烤鸭”。
其中,冰镇西瓜和雪糕
绝对是夏天必备之解暑神器。
对于古人们来说,
靠空调“续命”实在是痴心妄想。
不过他们的夏日冷饮
可一点也不比今人差,
什么“肥宅快乐水”“网红奶茶”,
只要你想喝,通通有得卖。
01
患“消渴病”的杨贵妃,夏天要喝冰水?
冷饮的精华在于一个“冷”字,在没有制冰设备的古代,吃货们是如何解决用冰的问题呢?
其实早在年前的商代,当时的贵族们就开始在冬天凿冰贮藏于冰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
《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云: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藏之凌阴。”
这里的“凌阴”就是指的藏冰的冰窖。
根据《周记》里的记载,
冰从冰窖里取出后,
会放在藏冰储食的容器——冰鉴里,
当时的人们用冰块镇甜酒,
《楚辞·招魂》中有
“挫横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
大赞冰镇过的糯米酒,
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
不过,由于凿冰藏冰都非常有技术含量,冰制品在宋以前仅仅是上层社会的夏季奢侈品,寻常百姓只有喝凉水的份儿。隋唐时期,城中已经开始有卖冰的铺子,只不过价格仍很高。
宋人王铚《云仙杂记》记载:
“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这么贵的冰,
一般百姓自然只能“望冰止渴”,
但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例外。
据说他
“每需冰雪,论筐取之,
不复偿价,日日如是”,
真土豪无疑了。
史籍中多有记载,
每到三伏天的时候,
朝廷就会举行颁冰仪式,
将冰赏赐给王公贵族,以示皇恩。
白居易收到冰赏后,
写了一篇《谢冰状》,文中说:
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
以其非常之物,来表特异之恩。
野史中有记载说长安冰价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杨贵妃患有“消渴病”(糖尿病),夏天要喝冰水。
据说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某年夏天在家里设宴,曾经用大块冰雕堆成山,围在宴席四周,结果大伏天在里面喝酒,还要穿薄棉衣。
真正让冰块走入普通人家还要靠制冰技术的进步。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无意间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冷饮。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要盛一罐清水,然后将糖和香料溶在水中,再将罐子放在一个有水的大盘子里,不断往盘中加入硝石,这样罐内的水就慢慢结成了冰。
有了这个方法以后,市场上逐渐出现了专门制作甜冰的人,古人的冷饮时代也就正式拉开帷幕了。
02
大唐版“冰淇淋”,竟成宴会炫富手段
除了甜冰水,在隋唐时期还兴起一种新的饮料品种——“饮子”。
饮子,
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
解渴的同时,
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这应该是凉茶的始祖。
饮子很受隋唐消费者的欢迎,据说当时的长安城里到处遍布着饮子店,一如今天街头巷尾的奶茶店,生意兴隆,有的饮子店还可以先喝后付钱。
当时的长安城,遍地都是饮子店。
五代人王仁裕的《玉堂闲话》中,
便提到了一家饮子店,
说长安城西市的一家饮子店
生意做得特别好,
每到盛夏,
便用一口大锅熬制饮子出售。
这家所售饮子能治疗“千种之疾”,
且喝了就好,
所以名声很大。
当然也不便宜,
“百文售一服”,当药水来卖了。
夏天里最受大家喜爱的冰淇淋,其实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
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上,就有两名侍女捧着装有“酥山”的盘子。其中一个侍女捧盒里的是没有修饰的基础版,而另一个侍女盘子里的则是升级版。
“酥”,类似今天的奶油。制作酥山要先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然后向盘子里的冰上滴淋,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再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最后端入冰窖冷藏。
冰淇淋也能玩出花来,估计也只有浪漫的唐代人才能想得出来吧。那么,大唐版冰淇淋到底味道如何呢?
唐代诗人王泠然是这么描述的:
“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
素手淋沥而象起,玄冬涸沍而体成。”
意思是说,
这酥山是美女们一点一滴制作而成的,
口味就像蜜糖一样,
吃起来就六个字——冰冰爽,透心凉。
在唐代,一份酥山出现在宴会上是极其体面的事情,因此成为当时流行的炫富手段之一。
03
“冰雪冷元子”宋朝的网红冷饮
宋人消夏用的冷饮种类很多,如周密《武林旧事》卷6《冰水》中记有甘豆汤、椰子酒、豆水儿、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皮饮、梅花酒、五苓大顺散、紫苏饮;
佚名《西湖老人繁盛录·诸般水名》中记有漉梨浆、椰子酒、木瓜汁、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缩脾饮、卤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顺散、荔枝膏、梅花酒、白火、乳糖真雪等。
真的是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宋朝人不会做的,绝对不输网红奶茶店的菜单。
《清明上河图》中的饮子摊。
在市场上,各种汤饮作为解渴的饮料出现在商人的摊位上。
对此,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所反映,图中画了近20个在大遮阳伞下经营饮食、水果的摊位,其中一个摊位上方挂着“饮子”招牌。在当时首都开封还可以看到“当街列床凳堆冰雪”出售的商人,并备有砂糖绿豆等,供人饮用。
宋代的饮料有一类叫作“汤”,相当于今天的果汁饮料。
宋笔记《事林广记》收录有制作果汁饮料的汤方:先将花果盐腌,晒干,烘焙,碾成细粉,然后装入器皿密封储存,招待客人时,再取出若干冲泡成饮料,有点像今日的速溶咖啡。
还有一类饮料叫做“熟水”,相当于现在的广式凉茶,是一种使用植物的花、叶、根、茎、果实等浸泡、熬制而成的植物饮料。
宋朝的网红冷饮是“冰雪冷元子”,
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消暑。
这是一道集颜值、美味于一身的小甜点,
深受宋朝人民的喜爱。
它由黄豆和砂糖制成,
把黄豆炒熟,去壳,磨成豆粉,
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匀,
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面,
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
“冰雪甘草汤”就是用
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汤,
放凉以后再加进磨碎的冰块;
“生淹水木瓜”是把木瓜削皮去瓤,
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块,
泡到冰水里面。
其实宋朝已经有冰棍了,不过那时还不叫冰棍,而是叫做“冰雪”。
这冰雪是怎么做的呢?
一般会在冬天用铜盆接一盆水,水里放糖,也可以再放点儿果汁和果胶,然后端到外面让它结冰。整盆水都冻上以后,运到冰窖里去,来年夏天切割成小块(或者雕成小动物造型),在冷饮店里出售。
《东京梦华录》中记汴梁六月的“巷陌杂卖”中就有“冰雪凉水”,而且是“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可见受欢迎度有多高。
据《宋史·礼志》中记载,到了夏天,皇帝会给众大臣一些特别的赏赐,其中就有“蜜沙冰”。
“蜜沙冰”就是浇上蜜、放上豆沙的冰,听起来和今天的红豆刨冰有几分类似。
04
诗人杨万里,大宋冷饮最佳代言人
说起宋朝最爱吃冷饮的人,大诗人杨万里绝对算一个,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宋冷饮第一代言人。
他专门写有《咏冰酪》:
“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
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这里的“冰酪”,
不就是1.0版本的冰淇淋吗?
要说这位杨大诗人对冷饮是真热爱,
另外专门写了
一首关于卖冰小商贩的诗: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这还不算完,
估计官场失意的他也曾动过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雪糕”
的想法,
据他所言,
在宋朝卖冰棍利润相当丰厚,
足够养活一家人了:
“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
才女李清照
也是冷饮的爱好者,
喜欢将白豆蔻的壳煮成熟水喝,
《摊破浣溪沙·病起潇潇两鬓华》中说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晚年的李清照大病初起,
煮上一杯白豆蔻熟水,
正是因为这种熟水有
散寒祛湿、温中行气的功效。
宋朝冰酪。
冷饮固然好吃,但吃多了毕竟对身体有害。
宋孝宗就曾吃冷饮太多拉肚子,他说:“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堂堂一国之君竟然像个贪嘴的孩童。
同样爱吃冷饮的还有宋徽宗,据说他因“食冰太过”伤到了脾胃,多位御医治疗都无效,于是将民间名医杨介召入宫内。
杨介仔细观察宋徽宗病情,仍用中丸调气,但用冰化水煎服,果然见效,由此名扬海内。
元代在冷饮制作中又有了创新和突破。
据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旅行,将我们老祖宗的冰酪配方带到了欧洲,外国人在冰酪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最终制作出了美味的冰淇淋。
到了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冷饮要数老北京“冰镇酸梅汤”。
冷饮走到今天,
花样翻新早已超出了古人的想象力。
但是,回到古代,
站在街头巷尾,
您依然能时不时看到
一个排得长长的队伍。
是的,
那正是一家“网红”冷饮店,
人家生意可好着呢!
来源:华西都市报
西昌大通楼:商贸通达的地名隐喻西昌年秋季学期幼儿园登记报名工作将于22日开始影院复工!30部影片吹响“集结号”主编:蒋映春
责任编辑:肖薇实习编辑:谢婷婷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