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很有可能会增加家咖啡店,但不知道招牌上写的是谁的名字。
文|张钦马可欣
编辑|宋玮
年12月18日早上8:20,寒风和人流一同涌入北京光华路soho的瑞幸咖啡门店。两个店员压低着蓝色鸭舌帽,一个做咖啡、一个打包,和顾客没有一句招呼。40分钟内,42杯咖啡被匆匆带走。
从内部财务造假22亿元人民币曝光至今的八个多月,人们并没有停止消费小蓝杯。从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瑞幸几乎是财务丑闻缠身的互联网公司中活得最“体面”的。
年11月瑞幸近家门店中已有六成实现盈利,前三季度瑞幸咖啡单季营收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瑞幸预计财年的营收将在38亿元至42亿元之间,年的营收可实现翻倍。
瑞幸曾经是一家造假的公司,但瑞幸模式所代表的——平价的外卖咖啡、极力拉高坪效开小店、社群化运营拉新等模式,依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虽然更耀眼的饮料明星是元气森林和新近传出上市消息的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但咖啡市场的投入在继续,新的开店计划不断宣布。
年喊出最响亮拓店口号的是麦咖啡。那年11月,麦当劳宣布将在未来3年布局家麦咖啡。进入中国市场并拿到腾讯投资的TimHortons宣布了家开店计划。互联网品牌连咖啡嵌入了中石化庞大的加油站网络。主攻上海的独立咖啡连锁店manner也开始加速开店。
加速扩张的品牌有大有小,路数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到,瑞幸往日的经验与教训也被整个咖啡行业所吸收。
开最小门店赚最多的钱
瑞幸之外的活跃分子目标很一致——做平价好喝的咖啡。
年成立的鱼眼咖啡最初主打的是30元以上的精品咖啡。三里屯的店里放着每周从美国空运来的咖啡豆。
进店的姑娘们往往点两杯咖啡,一杯先喝,另一杯留着拉花拍照。他的创办者孙瑜回忆说,彼时《华尔街日报》的美食主编第一次来到中国,路经三里屯的鱼眼,不敢相信能喝到这么好的咖啡。
早年的咖啡创业者和互联网创业者不太一样,他们不爱提“增长”、“战争”、“规模”。在谈及创业初心时,孙瑜说的是,“当时的目标就只是我和我朋友喝的东西,哪怕一杯咖啡也卖不出去,我的工资水平我养这家店也是可以。”
现实压倒理想,和许多精品咖啡品牌的命运相似。到了年,北京商业地产租金猛涨,远超这个业态对于独立咖啡品牌所能承受的租金水平,孙瑜关闭了两家鱼眼咖啡线下门店。
年,孙瑜重返咖啡市场,此时他已不再强调鱼眼精品咖啡馆的调性,而是瞄准了20-30元的价位带,主打自提+外卖的小店模式,希望可以做大规模。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改变,这个市场从规模化的角度来讲还是一片空白,没有人在做规模化,没有人在打价格战。
“没有人能够看到这样一个机会。”他说。
但同样的机会,瑞幸也看到了。同年10月,瑞幸咖啡的第一家门店在北京银河SOHO开业。
从精品咖啡到平价好喝的咖啡,一批咖啡从业者都意识到了这个趋势。但瑞幸通过拉高坪效开小店,把这个模式做到了极致。
在评估线下连锁咖啡品牌时,投资人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