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租房刚好在TheSense旁边,见证了它的开始。最初的模样小而精致,每天下班路过都想进去看看今天还剩什么口味的蛋糕面包,感觉治愈。心情好或者不好都想去坐一坐,比如在这样的冬夜总爱去喝一杯热可可。搬走一年多以后,看到现在店面扩大了,也‘网红’了,熟悉的店员还在,还是觉得蛮美好的,一间有温度的社区店温暖着生活。”
年,YOU成都开始走进一家家咖啡店,探寻成都这抹蔓延开来的风味。喝了数百杯咖啡后,一张成都社区咖啡地图出炉——TheSense醒食(以下称醒食),如
Mo在当时的留言区所形容那样,以好吃的面包,好喝的咖啡,充满温度的社区感,成为我们的年度推荐之一。而在咖啡店遍布的当下,再次问起“喜欢的咖啡店是哪家”这个问题时,8岁的“老牌”咖啡店醒食仍有姓名,总会从某位朋友的嘴里冒出。
有人说,“醒食算是最早带起社区咖啡店之风”的那家店。诚然,在咖啡和面包还未完全进入视线时,它就以拓荒之姿,将崭新的日常绘在眼前。
许多年过去,醒食,仍是那个常常陪伴的角色,并时时烘烤着新的柔软。
怎么想着开一家店?
主理人津菁,形容自己是个面包脑袋。“从小就喜欢吃面包。”加上她在大学时期接触精品咖啡后,就想着把曾经在爱尔兰的生活方式带回成都。
彼时,咖啡与面包,仍算得上较为西化的生活方式。想要更多的接受度,选址上必然有考量。想着宏济路社区是外国人非常集中的区域,有大量的外企宿舍,留学生都住在周围,同时离川大也很近——客群比较集中,符合社区店的定位。
年,醒食的第一家门店,便落在了宏济中路。
“刚开店的时候,住在周围的爷爷奶奶们都不敢走进来。因为搞不懂我们在干什么,招牌上也没有中文。”
不过,很快地,醒食就被更多人接受了。
回忆起来,津菁觉得,应该是因为面包这个品类容易亲近,加上成都足够包容。
一杯咖啡,一个面包,一天,就这样转动起来了。津菁说,于她而言,一杯好喝的牛奶咖啡应该浓郁,顺滑,平衡;一个好吃的面包应该是热的。醒食每天八点开始营业,牛角包、肉桂卷、可颂、三明治、碱水面包、葡萄卷……
欧尼酱就表示特别喜欢醒食的肉桂卷,是骑自行车都要去吃一回的程度。在装满面包的橱窗前挑选心仪的一款,拿到手里热乎乎的温度,配上一杯好喝的咖啡,一些日常的惬意感就此拿捏。
一开始,醒食就将自己定义为“食堂”。因为食堂是日常,是一日三餐的地方。“我们希望成为邻居的日常,所以定义为食堂。”去过这家小店的人,也都会觉得其自成风景。小店的氛围感十分亲切,装修风格简单、温暖,服务亦温柔,让人觉得舒服。而这样的感觉,在津菁看来是因为熟悉的人,熟悉的氛围,熟悉的味道所造就,所以走进去才会即刻觉得自在。
肥肠粉+咖啡、蛋烘糕+咖啡,煎饼果子+咖啡,馒头+咖啡......聊起如今越来越多的“咖啡+”搭配,以面包+咖啡早早进入视线的醒食倒不会觉得有紧迫感:“这说明咖啡行业正在热度上,以上产品组合的出发点和目的大多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