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白茶图谱,别以为一芽二叶就是白牡丹,梗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三、四月间,惠风和畅,风和日丽,适合出游。

诗经的句子里,曾写下不少春游的美好。

“维士与女,伊其相谚,赠之以芍药。”

春日草长鸢飞,春花烂漫,绿柳成行。

青年男女们携手在水岸边踏青,郊游,互相赠与芍药以表情长。

诗经里的芍药,是青年男女寄情的信物。

最早的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统称芍药。

晋代的崔豹在《古今注》里写:

“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

木芍药,指的是牡丹,它属于木本植物。

牡丹与芍药,花型相似,但区分细节有不少。

最最明显的一点是,牡丹花独朵顶生,芍药的花则是一朵或数朵顶生并腋生。

就叶片形状而言,牡丹叶片通常较宽。

而芍药叶是整片较窄,颜色浓绿,并且叶片顶端没有裂口。

牡丹芍药之间,因为“长得像”,相斗了很多年。

其实,从赏花人的角度看,牡丹和芍药都很美,能让人赏心悦目。

能一眼分辨它俩,像路上遇见好朋友的那种快乐。

如果不能分辨,那也无妨,因为它们都好看!

《2》

白茶的世界里,同样有一对双生姐妹花,白牡丹和寿眉。

对不少茶友而言,这两类茶同样是有芽有叶,彼此间很不好区分。

其实,从白茶的采摘要求而言。

白牡丹的采摘,是采茶树嫩梢的一芽一、二叶。

而寿眉的采摘标准,则是采茶树新梢的一芽三、四叶。

从原料的鲜嫩程度而言,显而易见,白牡丹的芽叶要更加的细嫩。

不过,最近有位茶友,发现了个让她困惑的问题。

原来啊,她最近看到了一款老白茶,标得是“白牡丹”的等级。

不过,按那位老茶友的原话,她原本对那款茶很感兴趣。

老白茶的市场里,以散茶形态下,陈化了四、五年的白牡丹,很少见。

尤其是年份真实,品质出色的前提下,完全属于市场里的稀品。

不过,她细看了那款老牡丹的干茶后,总觉得不太对劲。

论干茶的芽叶外观,它的的确确是一芽二叶标准的。

然而就是,那款一芽二叶的“白牡丹”,和她此前喝到过的白牡丹,长得不太一样。

一时之间,她也细分不出哪儿不对。

于是发过来几张图片,想询问一下,这到底是哪里不正常?

细看了图片后,直言给了茶友答复。

那款茶的真身,不是白牡丹,而是寿眉。

不是所有一芽二叶的茶,就一定是白牡丹!

究竟,村姑陈在茶友发来的细节图里,发现了哪些问题?

接下来,就让福尔蘑菇正式上线,带大家破一破案!

《3》

第一处破绽,茶梗太长。

对白牡丹而言,茶梗的存在,一点也不明显。

甚至于,对紧跟在白毫银针后采摘的特级白牡丹而言,茶梗极嫩,可以忽略不计。

特级白牡丹,民间俗称牡丹王。

作为牡丹界的王者,牡丹王的标准模样,是没有茶梗的。

再来说到大部分的白牡丹,它们的标准长相,同样是极嫩的。

芽头饱满,叶片细窄,白绿二色相间。

在严格的采摘标准下,芽叶娇俏的白牡丹,茶梗根本不起眼。

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看一款白茶白牡丹,第一眼容易被芽头吸引住。

因为等级越高的白牡丹,芽头越饱满,白毫越丰富。

于是,一抹亮丽的毫白色彩,越是吸睛。

不过在看那位茶友发来的图片时,第一眼的注意力全被茶梗吸引住了。

那款“白牡丹”,带着长长一截的梗。

甚至于,茶梗的长度,要等同于芽头的长度,或者超过芽头的长度。

这样的“超长”茶梗存在,对白牡丹而言,根本不合格!

光凭这第一点,就能断定它是一款不符等级要求的白茶。

《4》

第二处破绽,叶片长得不对。

春白茶里,白牡丹紧跟着白毫银针之后开采。

从整体上看,它延续了春茶的最大特点——鲜与嫩。

于是乎,正常的白牡丹,叶片长得极娇嫩。

叶片长得细细的,像三月间新生的柳叶。

叶子边缘处微尖,像是瓜子脸庞的美人尖。

反观那款“白牡丹”,诚然它的整体芽叶,确实是大量的一芽二叶组合。

不过,就叶片的大小而言,实在是生得太大了。

叶片不够嫩,属于白牡丹的原罪!

这只能说明,那款茶的真身,应该是采摘期偏后的寿眉,不符合白牡丹的标准长相。

另外,除了叶片长得过宽过大之外。

那款“白牡丹”的叶片生长位置,同样有很大的问题。

上文说了,那款茶的梗偏长。

于是,它的那两片叶子,一前一后的在茶梗上分布。

叶片与叶片之间的距离,实在是隔得太远了!

按专业点的说法,就是叶间距过大。

究竟,叶间距过大,对白茶而言有什么问题呢?

这能够佐证这款茶长得不够嫩。

正常的情况下,采摘白牡丹的时候,正是春茶季的关键期。

温度适宜,光照适中,春风催人醉。

这时沐浴在春光下的白茶树,生命力旺盛。

由于茶树的生长速度极快,不断的发出新叶,长出新叶。

故而,这时能采到的茶青,都极其的鲜嫩。

正常的白茶白牡丹,叶片是对生的。

一、二片细嫩的叶子,呵护着中间的芽头,像一朵花的姿容,这才是白牡丹的风范。

而叶间距过大,两片叶子是一上一下的分布。

那么证明这款茶在采摘时,时间比较靠后,茶树长得慢。

才会出现两片叶子,既长得略大,又遥想对望的特殊情况!

《5》

第三处破绽,芽头太瘦长

白牡丹,是近段时间桌上最常喝的白茶之一。

因为它们的花香实在是美妙,与这阳春三月的季节,刚好应景。

就这些天喝过的白牡丹而言,不论是年的特级白牡丹,抑或是年的一级白牡丹、清明白牡丹等等。

它们一律是芽头极饱满,白毫特别丰富的存在。

芽头饱满,叶片娇俏,才是正常的白牡丹。

而那款茶,除了叶片和茶梗不对劲外,芽头明显看着就偏瘦。

芽头呈现的是又瘦又长的状态,活脱脱类似于瘦竹竿。

并且芽头外层的白毫,脱落数量比较多,白毫生得不够密。

从这病态的长相看,那款茶的养分价值并不高。

芽头瘦小,白毫稀疏的茶,泡不出优质白茶的正常风采。

不论是鲜香醇爽,还是毫香、花香的馥郁程度,都要打一个折扣。

可见,那款看着虽是一芽二叶的“白牡丹”,它背后的猫腻太深了!

《6》

第四处破绽,叶片颜色不自然。

正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白牡丹,因为足够嫩,所以常常是芽白叶绿的状态。

不顾,茶友发过来的图片里,那款茶的叶片越明显发褐。

将近黄褐色,咖啡色,甚至于老陈皮的颜色。

虽然说,那款茶的标注是产自年,陈化了将近4年,是“老白茶”。

可正常情况下,除非是物种发生了穿越。

不论是老牡丹也好,老寿眉也罢,它都不会陈化出老陈皮一般的颜色!

不用多想,让一款白茶明显颜色剧变的原因,做旧嫌疑很高。

只有经过了故意做旧,人为破坏,才会让一款白茶的内部色素物质遭受破坏,颜色全非。

要不然,正常储存陈化出来的老白茶,叶片内部的叶绿素物质能够得到很好的保留。

在微弱的氧化影响下,叶片颜色只会从鲜亮的嫩绿、菠菜绿,慢慢变旧一些。

变成半新不旧的绿色,看起来没那么亮丽。

但基础的绿色调,依旧不会改变。

反观那款猫腻多多的茶,叶片明显黄褐,色泽偏暗,没有自然的色系过渡。

如果不出意外,那被故意渥堆的可能性很高。

制茶时,人为的将茶厚厚堆在一块,使用高温和水汽,将茶叶内的色素物质大量闷坏。

从而,让一款茶的外观,能够具备“苍老”的属性,以此来冒充老白茶。

细数下来,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致命缺陷,足矣让一款茶的核心品质坍塌瓦解。

那款看起来虽是一芽二叶的“白牡丹”,它的真身不是什么好货!

《7》

到最后,总结一番案情。

春白茶里面,并非一芽二叶的茶,就一定是白牡丹。

以今天提到的“奇葩茶”而言,它的原料根本不是白牡丹等级。

从茶梗明显,叶片较大的情况看,它应该是寿眉一类。

并且,由于芽头和叶背上,整体的白毫数量稀疏,可以说明用料比较差。

最后的最后,更致命的一点是,它的叶片颜色上做旧痕迹明显。

这样原料不佳,工艺不良,人为做旧出来的“白牡丹”,根本就是市场里的毒瘤!

但凡是喝过真正好茶的茶友,光是看到这类的茶,第一印象就不过关。

可见,买白茶白牡丹,谨慎小心总没错。

白茶的江湖里,将寿眉冒充白牡丹的现象,真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subdf.com/afhhy/23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