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消费欺骗那些生活中的心理学知识,

(1)睡眠者效应:最不易察觉的洗脑方式

最经常而不易察觉的洗脑方式:出现在你面前就好。

二战的时候,美国陆军为了让士兵们更勇敢,被要求看各种励志电影。

陆军原本的打算是,看了电影之后,战士们不那么厌恶战争,能更卖命地战斗。

但是士兵们特别反感,因为军方的意图太明显了,一看就是在洗脑,让他们去送死。

军方发现士兵们产生强烈的抗议,赶紧停止播放电影。

然而,几天之后,军方忽然发现,士兵们竟然逐渐接受电影里的观点,三个月之后,这种认同感达到了顶峰。

这个现象被称为“睡眠者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来源和内容的影响力会逐渐分离,信息源对我们产生的影响逐步褪去,而内容的影响力则逐步增强。

(2)钢琴楼梯实验:枯燥的事+有趣的方式=重燃动力

怎么样才能让枯燥无聊的事变得有趣?

大多数人都已经不喜欢走楼梯,又累又无聊,宁愿和别人挤在扶梯上。

斯德哥尔摩一群实验者,晚上偷偷在地铁搭建了一个琴键楼梯。把每一阶楼梯用油漆刷成了黑白两色,并且和扬声器连在一起,当人们走上楼梯,每走一个台阶,就相当于按下一个琴键。

当天,使用楼梯的人数就增长了66%。

找到一个有趣的形式,会让我们对枯燥的事情,再次产生兴趣。

(3)宜家效应:让消费者多动手,会让他们觉得产品更有价值。

很多产品的设计,都让用户少做一些事。

但有的时候,让消费者多动手,反而销量会增加。

美国食品公司GeneralMills推出过一款蛋糕粉产品,这个产品让做蛋糕和冲速溶咖啡一样便捷,但是销量惨淡。

他们向著名的“动机心理学之父欧”内斯特·迪希特(ErnestDichter)求助。

迪希特建议他们,把配方当中的鸡蛋粉改为新鲜鸡蛋,让消费者反而多做点事。

他认为,如果这个蛋糕做起来太容易,会削弱用户的参与感;让他们多做这一步,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这个蛋糕是自己的作品,从而生成自豪感。

采纳他的建议后,果然蛋糕粉的销量飙升。

这个建议并不是个例。

哈佛商学院在《消费心理学》当中提出:让消费者多动手,反而会让他们更喜欢这个产品,赋予产品更高的价值。

宜家产品一直让消费者自己拼装家具,虽然最初只是为了节约库存成本,但意外激活了这个效应的作用,所以,他们把这个效应称为“宜家效应”。

(4)竞争性真相:每一个故事都有不止一个真相。

“说谎是毫无必要的,你可以再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有效的欺骗。”英国BBC广播主持人埃文·戴维斯在采访过许多政治家、营销人后这样说。

每件事都有诸多真相,所有版本的真相可以每一句话都对,但是各版本南辕北辙,在说服力上相互竞争。

这就是所谓的“竞争性真相”。

我们不妨品品这两句话:

(1)互联网促使了全球知识共享的进程;

(2)互联网加速了错误信息和仇恨的传播。

作为深度网民的我们,知道这两句话都是正确的,然而两句话给人的印象完全不一样。

如果你选择只告诉别人“互联网加速了错误信息和仇恨传播”,这个人很容易厌恶互联网。然而事实远比这句话多元。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竞争性真相”,通过精心选择片段、强调某一小点事实,拼命地让我们接受某种说法。

毕竟,“亲自体验”这种方式受到时间、空间限制,我们不得不依赖别人的说法以及自己的想象,才能把真相拼凑出来。我们逃离不开竞争性真相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对其他真相报更开放的态度,让自己不至于成为“竞争性真相”的傀儡。

还有超级超级多!!

我们每天都会筛选一条更新,所以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subdf.com/afhhy/19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