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咖啡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咖啡有一项非常高超的技艺叫——拉花,利用Espresso和奶泡两种不同材料相叠加来呈现各种各样的艺术图案。如果说,茶也能在茶汤面上做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来,很多人铁定是不相信的。你可别不信!这用茶拉花可是咱中国人千年前就发明的了,只不过是后世失传了而已,要不然呐,哪轮得到咖啡拉花大放异彩!咖啡拉花?宋人可不稀罕在茶汤上作画这项技艺叫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汤戏、茶戏等,与咖啡拉花的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分茶仅利用茶和水,使得茶汤纹脉幻化成文字和图案,但图案在茶汤上停留的时间较短,分茶技艺难度更高。《清异录茗荈茶百戏》中记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另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分茶在宋代极为盛行,成为一种上至宫廷下至民间,远至寺院,近至文坛的全民皆好的娱乐活动。宋徽宗对分茶情有独钟,不仅亲自在宴会上向众臣展示自己的分茶技艺,还写了《大观茶论》一书,详细记述了分茶的技艺和技巧。分茶也普及到了清净的寺庙里,一位名叫福全的和尚分茶技艺高超,能在每个茶盏里分出一句诗来,用四个碗,便合成一首绝句。这一精湛技艺引得大家纷纷到庙里观摩福全的表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记叙了自己烦闷时,会练练字,分分茶,颐养心性。“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李清照在流亡路上每当回忆美好往事时,总忘不了和朋友一起分茶的闲情雅致。分茶也是宋人民间斗茶中重要的一环。风日晴和的窗下,光线充足明亮而不刺眼,正适宜于观赏茶汤表面泡沫,众人聚拢成圈,伸头探脑看大师分茶,你画山水,我描花鸟,你作书法,我题词,这一来一往的比斗之间虽没战火硝烟,倒也十分激烈。宋朝人对于茶游艺的热衷把这一全民拉花乐推向了巅峰,把茶由单纯的味觉感官升华到了视觉感官,由单纯的饮用升华到了极具人文情趣和艺术美感的生活消遣。分茶三大件用茶与水就能在茶汤上作画,这项神奇的技能是怎么实现的?这就要涉及到前段时间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带起来的“点茶热”了。因为分茶是要在点茶后茶汤形成细密的泡沫,然后在泡沫表面注入透明的水,使其变幻出图案。要把茶击拂出茶沫,需要一套专门的茶具。宋人审安老人所著的《茶具图赞》是我国第一部茶具专著,书中就绘制了宋代点茶、分茶的12件茶具,分别为竹炉、茶臼、茶碾、茶磨、茶杓、茶筛、拂末、茶托、茶盏、汤瓶、茶筅、茶巾。审安老人把这12件茶具并称为“十二先生”。其中茶瓶、茶筅和茶盏是点茶最重要的三大件。茶瓶又叫汤瓶、执壶、水注等,用于煮水和冲点抹茶,口小腰细,可为金属或陶瓷制品。为适应斗茶需要,宋人将壶嘴变细变长,出水口圆而小,出水时,注汤落点准确,易于控制水流,便于冲点茶汤。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用于搅拌和击拂茶汤,使之产生大量泡沫。茶盏用于盛放茶汤,要求斗笠型,口大稳重,且利于显现茶的汤色。分茶六流程茶具准备好了,就开始点茶、分茶了。炙茶由于宋代用的是茶饼,所以第一步是炙茶。敲下一块茶饼,然后用文火炙烤,使茶饼稍稍松软。碾茶把烤完后的茶饼槌碎,然后用碾子碾细。罗茶把碾好的茶末用罗子过筛,筛出粗末再碾、再罗,直至茶末如粉状那般细腻。烘盏为使茶沫浮起,点茶前必须先把茶盏烘热;如果茶盏是冷的,茶沫就浮不起来。点茶在茶盏中投入茶粉,然后注入90度左右的水,用茶筅上下击打茶汤,使之产生细泡,这一击打手法叫做“打拂”。要想打出好的茶沫,注水的落点和打拂的节奏都要非常讲究,需历经七次注水,七次打拂才能打出好的茶沫。第一次沿盏壁注水,不要让水触到茶,先搅动茶膏,渐渐加力击拂,手轻筅重。第二次从茶面上注水,先绕茶面注入一周,然后再急注,用力击拂,茶面上升起层层细泡。第三次时注水要多,击拂要轻而匀。第四次注水要少,搅动稍慢。第五次稍快一些,搅动匀而透彻。第六次用筅轻轻拂动乳点。第七次分出轻清重浊,茶液稀稠适中,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云头雨脚的形状,一盏茶就算点好了。分茶点好茶后,另盛一碗清水,以茶勺为笔,以清水为墨,以茶膏为纸,由此题词作画。茶能否点得好,分得妙,全凭个人实力。若要参加斗茶会,那就得多加苦练了,若只是闲时烦闷分分茶,养养性,则不用太多的苛求,能娱乐身心就行。这分茶技艺拿到现代也不失为一项驱烦解闷的趣事。分茶,失而复得在宋朝盛极一时的分茶,元代后逐渐衰落,到了清代已全然没有任何关于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这一项备受宋人推崇的茶技艺就此失传,消失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庆幸的是,武夷山的茶人章志峰不愿这项古老的技艺就此失传,立志要复原这一技艺。年和年,章志峰两度赴日求学,试图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中找到启发。年,回国后的章志峰开始系统研究分茶艺术,着手复原着一技艺。章志峰通过大量阅读古书记载,并根据古书上的描述复制分茶茶具的样式和尺寸。复制茶具,仍有古书和日本茶道的实物可供参考。但点茶技法,只能靠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了。章志峰按照古籍中的方法记载,反复练习搅动的力度、节奏,注汤的高低、深浅……遗憾的是,无论章志峰怎么揣摩点茶技法,仍无法在茶汤上作画。后来又经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和资料查阅,章志峰最终发现,问题出在茶身上。宋人当时所用的是团茶饼制法,点出来的研膏茶,茶皂素含量较高,极易形成稳定的泡沫。古法团饼茶加工技术是实现茶汤幻变图案的基本保证,茶汤中丰富的营养成分正是形成稳定悬浮液的物质基础。找到问题所在后,章志峰便开始自己设茶园,挑选优质的茶叶,再次实验。年初春,奇迹终于出现,章志峰在两只茶盏中分别画出了“茶”字和一只蝴蝶,消失千年的分茶技艺终于再度重现。章志峰复原的分茶技艺也越来越精湛,图案停留时间从最初的几分钟延续到几个小时;演示的茶类也从古代的乌龙茶、白茶扩充到现在的六大茶类。章志峰成为了茶百戏唯一的传承人,年10月茶百戏正式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茶百戏技艺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现在分茶技艺已复原并向外传播,但很多人看到茶盏上的图案时,总会疑惑:这不就是咖啡的拉花吗?这一曾被古人玩得炉火纯青的技艺竟被后人遗忘殆尽,这种传统文化认识的缺失实在令人唏嘘不已,而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被我们遗忘的又何止分茶这一传统技艺?老祖宗的智慧需要我们发扬,优秀的文化需要我们继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太厚重了?没关系,慢慢来嘛!这不,现在你不就知道了分茶并不是模仿咖啡拉花,而是实打实的中国文化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