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联网工作。中关村“村民们”是中国最先“触网”的一批人,也是他们最先从互联网中嗅到了未来。
全文约字,阅读约需14.5分钟
年7月的一天,已在中关村叱咤风云15年的简晶,以创业者的身份出现在创业大街的一家咖啡馆里。坐在他对面的,是创新工场合伙人郎春晖。郎春晖看上了他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拨号精灵”。
▲8月3日,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一家咖啡馆,即便不点餐,创业者也可以在这里工作、休息。
这家咖啡馆是中关村创业大街最早的孵化器之一,创业者、投资人都会在这里聚集。它的一面墙上贴满了招聘信息和寻找合作伙伴的启事,许多人在这里看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位、得到了想要的投资。
▲咖啡馆的招聘墙上,贴满了各种招聘信息和寻找合作伙伴的启事。
与美国的硅谷一样,中关村会聚了两类人:教授、工程师、科研人员,他们有技术;以及企业家、风投家和金融人士,他们有资本。
“过去我们没有市场经济。中关村附近的这些科学院所的科研人员做了研究,但没有把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在联想集团工作了26年的陈泉说,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逐渐打破了体制机制的桎梏,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
在这片一二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批又一批研究人员、公司企业将科技变成了生产力和财富。中关村也从平房土路的京城西北郊,变成了高楼林立的“中国硅谷”。它没有一刻不在风口,没有一刻不在书写着“技术和资本改变中国”的故事。
体制内、体制外,脚踩两只船
年中国独角兽榜单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共家,中关村科技园区占了70家。
但几十年前,那里还只是京郊一个普通村落,二十几户人家,房屋散落。
中关村的优势在于它是一座“科学城”,紧邻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等顶尖高校,聚集了一批科研人员,享有对外交流的资源和机会。
公开资料显示,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关村南三街8号的中科院物理所核聚变专家陈春先就到美国访问。他去了波士顿号公路和旧金山硅谷,那里聚集了几千家新技术公司,规模不大,却能生产高科技产品。
与波士顿和旧金山相比,陈春先认为中关村的人才密度不低、素质不差。年10月,他在物理所的仓库里创办了一家硅谷式的“公司”,“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服务部”。从中科院各院所和清华大学,他招募到了服务部的第一批兼职成员。
为避开繁杂的手续和机制的障碍,服务部特意没叫“公司”。但凭借技术咨询、培训、产品研发等业务,仅年,服务部就挣了三万多。兼职成员每月能拿到7-15元津贴,比工资还多。
公开资料显示,挣到钱的陈春先开始受到“损公肥私”“腐蚀科研人员”等指责。年5月,物理所工作组进驻服务部,开始查账。
危急时刻,新华社内参《研究员陈春先搞技术扩散试验初见成效》被送到国家领导人的案头,陈春先创办服务部的试验受到高层肯定。
“我们能这样做,前提是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开明的政府,没有政府的支持,中关村是起不来的。”事后,陈春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有了高层一锤定音,中关村一下子活跃起来,京海计算机机房技术开发公司、科海新技术开发中心、四通新兴产业开发公司、北京信通电脑技术公司相继成立,被合称为“两通两海”。到年底时,这里已有各类科技公司、研发中心50余家,“电子一条街”初具规模。
“中关村的第一批企业,很多都有高校和国家机关背景。”联想集团商用渠道管理高级经理陈泉说。比如当时最著名的“两通两海”,科海是中科院和海淀区政府合办;信通是中科院计算所、北京科学仪器厂、海淀农工商总公司出资兴办;京海、四通的创始人曾是中科院的研究人员。
当时,中关村各公司的科研人员,大部分属于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同时又为企业服务,“脚踩两只船”。
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年,联想公司的前身成立时,陈泉还在上大学。毕业后,他在海淀区一所中学教书,每次骑车去区教委开会都要路过电子一条街。“那时候路很窄,中间一条水沟,路边两排大杨树,边上都是卖电子用品的小门市部。”
如陈泉所见,80年代后期的中关村以做电子贸易为主。多年后成为电脑市场巨头的联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年11月,在中科院计算所不到20平米的传达室里,柳传志等11人成立了联想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联想的第一桶金,来自代理美国IBM公司、AST公司的微机。四通则代理了打字机,信通代理了小型机——一种介于PC机和大型主机之间的计算机。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做贸易不容易。“生产要有生产许可证,进口要有进口许可证。企业没批文怎么办?只好偷偷摸摸。”陈泉回忆,当时有的公司还曾因为走私被海关抓住。
中关村的发展引来了上层
与年轻人不同,王宪云这个年纪的人活得更在意。早上八九点,他骑着电瓶车来到咖啡馆,中午11点多,再骑着车回到住处给自己做一顿午饭。因为在外面吃饭不健康。他还跑步,每天从住处跑到圆明园再跑回来,三五公里。
王宪云是哈尔滨人,3年前来中关村创业,创业方向是智能交通。来北京前,他开过饭店,做过买卖,在国企上过班,干过10年建筑装饰。但他总觉得自己还想做点什么,不能安于现状。
在整个创业大街,王宪云都算得上高龄。但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年纪越大越有生活经验,考虑的问题越多,项目可能也会越成熟。”不过,他还是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一个期限。但这个期限是多久,他不愿讲。
38岁的郝兆颖这样描述这个期限:等到没钱吃饭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他2年来到北京,跟着朋友卖过电子配件。年,还不知道何为“电商”的他,产生一个新想法——把商品放到网站上去卖。
▲38岁的创业者郝兆颖来自山东济南。
5年,郝兆颖做起了自己的第一个网站,一个类似于58同城的分类信息网站。没钱买服务器,他就把网站偷偷挂在朋友公司的服务器上。一年多,朋友辞职,他的网站也只好关闭。
郝兆颖总有不错的想法。他几乎和美团创始人王兴同时想到了做团购,但技术是他最大的障碍。“王兴有什么想法,自己就能实现出来。我要找技术合伙人,要找外包,这都需要钱。”
现在,郝兆颖在做他的第三个网站:我去办。用户既可以在上面花钱发任务,也可以接任务赚钱。因为用户基数少,没人接任务的时候,他就自己接。接下任务到处跑,帮人去学校迁户口,帮人买音乐会门票……
为了推广网站,他还做了一个收集汇总北京演出、讲座信息的